在解放战争结束后,蒋介石率领他那支残余的部队退守到孤立无援的金门岛。彼时,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得国际局势发生了显著变化。为了应对迅速变化的局势,中央当局决定将原本计划用于攻台的第九兵团调往朝鲜战场,旨在抵挡西方列强的侵略。如此一来的结果便是,国家所有的军事力量几乎全都投入了朝鲜战争,原本希望统一全国的任务也因此被迫搁置,暂时无法推进。 直至朝鲜战争实现停战,蒋介石趁着美国帝国主义的支持,开始高调宣称要反攻大陆,以扰乱中国大陆的内政局势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驻扎在福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,于1954年9月3日与22日两次猛烈炮击了金门,发出强有力的威慑信号。自那之后,解放军对金门的炮击行动没有停止,接连进行了多轮炮击。为了进一步支援东南的战事,解放军还特意兴建了一系列空军机场、海军港口以及其他相关的战备设施。尤其是在1958年,因中东事变的爆发,蒋介石更是叫嚷着要加紧反攻大陆的准备,这一热烈言论促使解放军对金门的炮击频率急剧上升。 面对这种愈演愈烈的局势,毛主席决定制定炮击金门的作战计划。10月6日,他提出了“单日打、双日停”的作战模式,这一方案不仅能够保持对敌的军事压力,同时也为两岸之间的谈判留出了缓冲空间。由此可见,1958年炮击金门的最高指挥权实际上掌握在毛主席的手中。与此同时,福州军区的政委叶飞也被任命为炮击金门前线的总指挥,他的职责是协调战术执行。 众所周知,在1949年,叶飞曾率领第十兵团参加解放金门的战斗,但最终未能成功,这次被赋予炮击金门的重任,实际上也是希望他能够通过这一行动实现洗刷之前失利的机会。而福州军区的司令员韩先楚,则是以其迅猛的进攻风格闻名,获得了“旋风司令”的称号,但他的作战方式并不适合炮击金门的任务,因为炮击不仅需要军事上的打压,还需要讲究宣传和策略,故而出现了“打打停停”的态势。 尽管如此,韩先楚在炮击金门中的作用依旧不可忽视,他负责统筹福建全省的战备工作,提供后方的后勤支援,并有效防范敌军可能的突袭。同时,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张翼翔在金门战役中担任前线炮兵指挥官,他指挥下的炮兵部队对金门上的敌人进行了精准而猛烈的打击,造成了巨大的伤亡。在他的指挥下,459门火炮同时开火,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炮火威力。
展开剩余30%发布于:天津市加杠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